首页banner

可燃冰:遥远的能源梦想

   发布日期:2013-03-26     浏览:4371    

 
       3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日本成功从近海地层蕴含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3月19日,日本石油天然气及金融矿物资源机构声称,他们用6天时间从爱知和三重县海域海底的可燃冰中提取了12万立方米天然气。一时间,有关可燃冰能否成功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讨论此起彼伏,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日本在可燃冰研究上的这一突破将有可能改变世界能源版图,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对此,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相对于其他能源形式,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价值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可以安排经费和机构进行研究和探索,但不宜将人力物力过多地投入到可燃冰的开发上面来。国家和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已证明技术成熟可靠的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上面来。

首先,可燃冰是否是一种资源,是否具有常规意义上的资源价值目前尚不可知。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累积的客观存在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一定量的累积,是一种资源能称为资源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尚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对其所拥有的可燃冰进行准确的资源调查和评估。也就是说,现阶段可燃冰有多少、开发利用的技术在哪里、是否达到商业开采规模等基本要素都还是未知数。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谈论可燃冰的商业开采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其次,对可燃冰的研究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指导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李俊峰说,像石油、天然气这类常规能源,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理论基础,比如海相成油理论、陆相成油理论等。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有科学依据的开采手段和方式,来准确高效地获取资源。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勘探开发的专业人员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现有理论。然而,对可燃冰来说,目前还不存在任何一种理论能够科学全面地解释可燃冰的形成机理。“现在针对可燃冰的研究还处于猜测、猜想的阶段。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可燃冰,需要研究什么才能将可燃冰开采出来,没人能说清。可燃冰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开发的研究阶段,更不要说商业化开采。”李俊峰说。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对可燃冰寄予太多期望是不现实的。

再次,即便可燃冰能够成功地开采出来,巨大的地质风险和环境风险也不容忽视。不少科学家担心,由于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大部分处于深海海底,大规模开采可燃冰极有可能引起海岸斜坡滑动。一旦出现事故,还有可能造成强度巨大的地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可燃冰的基本成分是甲烷,如果在开采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将引发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技术上的巨大风险和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都是我们在对可燃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得不着重考虑的问题。

即便中、美、日、加、印等世界大国政府都开始了对可燃冰的研究试验,但过多地把期望放在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上仍是不现实的。加快升级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等手段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才是治疗能源“硬约束”带来的“能源焦虑症”的治本疗法。

可燃冰商业化开发之风险

●地质风险

集中大量开采可燃冰有可能造成大陆架动荡甚至海床塌方。据计算,从地下开采1立方米的可燃冰,将在地下形成164立方米左右的压力空缺。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大大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如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设施。

●环境风险

可燃冰开采在为人类提供新能源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可燃冰中的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如果可燃冰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泄漏,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由海水进入大气层,全球温室效应将迅速增大。大气升温后,海水温度也将随之升高,加上地层温度上升,将造成海底的可燃冰自然分解,引发恶性循环。

●技术障碍

减压法是在蕴藏有可燃冰的海底打出大量深孔,灌入二氧化碳减压,使可燃冰释放出甲烷。这种方法成本较低,尤其适用于存在下伏游离气层的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但对天然气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要求。只有位于温压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而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

●资源利用率

可燃冰的资源利用率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准确的资源量难以评估。并非所有埋藏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从技术经济角度看,可以开采的石油仅占存量的三四成,天然气则为六七成。可燃冰能够得到何种程度的开发利用目前尚不明确。日本可燃冰分离技术的重大突破,给全球能源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是可燃冰开采所带来的一系列环保问题和面临的商业化问题如何解决目前尚没有良方。

媒体声音

尽管针对成本壁垒、地质风险、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质疑不绝于耳,但是日本从海底可燃冰中提出天然气的消息,还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媒体对可燃冰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日本经济新闻》(日本):日本政府预定把海底甲烷商业化开发写入2013年至2017年的《海洋基本计划》中,在5年内开发出廉价的回收储藏技术,到2023年培育出能够靠采掘海底甲烷赚钱的新产业。

@《朝日新闻》(日本):日本从可燃冰中提出天然气的技术属于世界首创。人们寄希望于此项创举能够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充足的“国产燃料”。

@《每日电讯报》(英国):日本在其近海海底的甲烷水合物中提出天然的“冰气”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它为日本带来了一种超级资源。它将在下个世纪满足日本对天然气的需求,并极大地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金融时报》(英国):这意味着日本距离开发一种潜在新能源又近了一步,但同时也暴露了日本国内缺乏能源的现状。

@《纽约时报》(美国):日本的突破之举可能向利用这种能源迈出了一步。这种气体可能成为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对日本来说尤其重要。

@N-TV电视台(德国):日本力争2018年开始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采。目前,日本95%的能源需求必须依赖进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