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banner

光伏扩张需要技术支撑

   发布日期:2011-03-21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叶文添    浏览:1565    
去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了世界的70%,光伏行业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不过,在辉煌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一位光伏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经过这些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光伏业已经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岔路口。“目前,我国共有600多家涉足光伏的企业,相互之间为了抢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目前整个行业已是乌烟瘴气。”

  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占据全球总产能的65%、51%和61%。而今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变大,其中去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为6万吨左右,而到了明年,江苏中能一家企业的多晶硅产能就能达到6.5万吨。

  多年来,中国光伏行业与日本走的是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日本走技术、精细化、缓扩张的路线,而中国企业走的却是大规模扩张的路子,以多取胜,这种模式配合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使得产品的成本极有竞争力。

  面对着中国企业的咄咄逼人,如今日本光伏业也开始走大肆扩张路线。2009年,日本光伏电池出货量是480兆瓦,而到了2010年,其全年的出货量超过了2000兆瓦,增长了4倍以上。

  不同的是,日本光伏企业的扩张路径与中国并不相同,诸如夏普、德山、京瓷等日本光伏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技术全面,多晶、单晶电池和薄膜电池均有涉及和生产,而在光伏生产的核心设备上也是自产。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中国首席技术官、副总裁邹钢告诉记者,目前晶体硅的转换率基本能够在18%左右,而薄膜电池最好的也仅能达到10%~11%,未来薄膜发电的可提升空间还很大,以晶体硅为例,目前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可将年产前提升15%。

  不过,研发仍然是中国企业的软肋。

  2010年,无锡尚德把上海的薄膜电池厂转产为多晶硅电池工厂,放弃了薄膜电池生产计划,而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国内一线厂商均是晶硅电池为主,难以涉足薄膜,而国内目前的薄膜电池生产商尚未形成气候,势单力薄,技术上相比日本差距甚远。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光伏企业选择了不惜血本,继续疯狂扩张。然而,在经过近几年爆发式增长之后,光伏业或许更应该进入一个调整期。

  2010年底,我国出台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例》,对光伏上游的多晶硅企业进行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但目前并没有对下游的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进行约束。

  但下游的光伏电池、组件市场却是整个产业链最为混乱的环节。相比硅料、硅片的大投入、大回报,电池、组件的生产所需投资少,门槛低,集中了几百家生产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导致市场混战不已,在欧洲市场也常被冠以低价倾销之嫌。

  在业界人士看来,出台类似于《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例》的政策,以对光伏电池、组件厂商设定门槛,淘汰一大批产量小、污染重的企业,为行业净化空气已经势在必行。同时,大企业应该把扩张的步子放慢下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否则未来一两年内的产品过剩,必然导致价格战更激烈,企业利润更低。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